#上头条 聊热点#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262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行业和市场,经历了多轮舆论环境中的冲击和政策维度的规则变化以后,毫无疑问,迎来了一个非常微妙,但是又至关重要的特殊阶段。
7月份一个最新的舆论乌龙事件,值得开篇之际,和大家分享一下:
7 月 19 日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媒体“ 汽车纵横AutoReview ”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零公里二手车,是消费者福利还是行业乱象?》,其中提到 “工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后 6 个月内禁止转二手’的政策,从源头阻断套利空间”。

图片来源:原文截图,现已修改,相关内容已删除
消息一出,网友瞬间炸开了锅。有网友担心 “刚买的车想换车会受影响”,也有网友认为 “若能打击乱象是好事,但得考虑合理需求”。
不过,这份热议很快迎来反转。7 月 20 日,《汽车纵横 AutoReview》发布更正声明称,上述关于 “主管部门拟推新车转二手政策” 的表述不准确,已及时修改,并恳请转发过相关内容的媒体同步更正或删除,“对由此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图片来源:见图
目前,随着更正声明发布,“新车 6 月内禁转二手” 的传言已逐步澄清,但 “0 公里二手车” 引发的行业规范讨论仍在继续。
这个事情,其实就很有看头了。
这篇文章,以这个舆论乌龙事件作为切入点,和大家聊一聊当下国内新能源车产业的微妙境遇,以及趋势信号。
阅读提示: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关于新能源车,国家维度一个不能忽视的微妙变化,该怎么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从2025年开始,国家对于新能源车这个行业,在态度维度,和以往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这里给大家举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更好理解了:
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7月17日,中央第四指导组对“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座谈。
7月18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
反内卷的第一枪,打向了过去被国家高度重视,全面支持的新能源车行业,这个动向,就非常微妙了。
对于国内新能源车行业而言,2025年,国家态度和政策环境这个能够直接决定行业生死和前途的重要变量,明显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有些东西吧,不能说的太直白,但是很多剧变和调整的前置信号,往往都是这样的微妙转变开始的。
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是不是这么一个意思?
2
舆论风向中的信号分析:为什么现在不提“淘汰燃油车”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以下是这些阶段的简要回顾:
- 推广期(2009-2013年):在这个阶段,国际上电动汽车的浪潮刚刚起步,中国抓住了这个机遇,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启动了“十城千辆”试点项目。然而,由于技术成熟度、配套设施和使用便利性等方面的限制,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 政策扶持期(2014-2018年):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刺激车企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在购置补贴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迅速增长。
- 过渡期(2019-2021年):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续驶里程和使用寿命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市场成熟度逐渐提高,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 完全市场化(2022年以后):政策性补贴逐渐退坡,“双积分”机制落地,新能源汽车完全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为电动化和自动驾驶的结合提供了基础,极大地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驾乘体验和性价比,乘用车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重要动力。
这里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几个阶段过程中,在国内舆论环境中最明显的一个舆论引导,那就是“油车淘汰论”。
不仅仅是一些有头有脸的所谓行业专家,包括多家新能源车车企的老板,在不同的场合,都在持续输出“燃油车必然要被淘汰”的言论和观点。
但现实情况是,都2025年了,国内燃油车不仅没有被淘汰,在市场维度,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刚刚过去的6月,中国车市上演罕见一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6月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达98万辆,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14.7%,
不仅终结了过去几个月的下滑趋势,还实现了显著反弹。
在新能源高歌猛进的大背景下,燃油车的这波增长令人颇感意外。
它提醒我们:燃油车还活着,而且活得还不算差。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无需质疑。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为109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0.5%,占据主导。
但现实是,燃油车仍然坚守着半壁江山,上半年销量达542.6万辆,占比49.5%。
这就有点意思了:一边,是国内新能源车行业成为了国家反内卷的示范对象;
另一边,燃油车市场在舆论冷落的背景下,悄然完成了企稳,甚至隐隐还有逆袭的苗头。
更重要的是,国内舆论环境中,“淘汰燃油车”的声音,完全消失了。
舆论这个东西,其实对应着国家意志的态度和引导,所以,这个微妙的变化,其实大有门道。
过去十年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国内被视作“唯一方向”,但2024年底政策风向发生明显转变。
工信部明确提出“不再单方面强调淘汰燃油车”,而是推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协同发展。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虽然在国家支持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市场化竞争和真实经济效应回报维度的表现,经过综合测算以后,让国家有了和过去不一样的一些想法。
这里面的逻辑和分析比较复杂,用大白话给大家梳理翻译一下:
从国家的角度,对新能源车这个方向原本的定位,是很高的,基本上就是锚定了国内房地产这个级别的经济支柱的方向去发力和支持的。
日本和德国的燃油车发展历程和经济效应,其实就是中国发力新能源车的榜样。
但是传统燃油车技术和专利等等维度,中国无法通过后发发力实现超越,所以新能源车,就成为了“弯道超车”的一个重要尝试方向。
所以,前期补贴,中期用国内市场和舆论进行深度培育,催化行业和产品加速成熟,但说到底,从国家宏观经济维度的考量来看,最终还是指望新能源车外销赚钱的。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也不用说什么关税风暴的影响,就是没有关税风暴,中国新能源车的出海情况,和国家的期待,还是存在现实差距的。
国内新能源车出海和传统燃油车品牌竞争水平不行,但是在国内搞内卷抢市场,又变成了专家,各种价格战,营销套路,舆论炒作,法务控评……还真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为了能躺在补贴上,蹲在政策友好的环境中,躺着就能赚钱,脸都不要了?
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本质上也是一个商业投资行为,盈亏平衡,至关重要。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淘汰油车的成本,是不能忽视的:
燃油车产业链如同多米诺骨牌,涉及多个关键领域:
- 上游:石油炼化占我国GDP的5%,关联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
- 中游:发动机、变速箱技术仍是国产车企出口核心竞争力(如奇瑞燃油车出口占比60%)57
- 下游:全国超40万家汽修店中,80%主营燃油车维修
若强制淘汰燃油车,可能导致:
- 传统车企转型成本超千亿元
- 石油产业萎缩引发地方财政危机
- 汽修从业人员大规模转岗难题
从经济逻辑出发,结合国家态度和舆论风险,很显然,国内新能源车产业这一端的表现,显然不及预期,但是考虑到沉没成本,有些调整,就很讲究了。
大家仔细体会一下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和平衡逻辑。
3
结合最新这个乌龙事件来看,国内新能源车产业,正式迎来残酷的洗牌考验?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舆论乌龙事件来看,其实没必要胡乱猜测和过度解读,大家都是成年人,用力过猛,或者没协调好就放出风声,这事没有那么复杂。
但是结合2025年以来,国内从舆论环境到政策态度,针对新能源车行业的一系列出手,趋势面上的信号,是非常清晰的。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要变天了。2025年,特别是下半年,可能新能源车行业,将迎来残酷的,决定生死的淘汰赛高峰阶段了。
从国家的角度,对于新能源车的耐心也在逐渐减少,加速优胜劣汰,既方便管理,也能更好的支持出海竞争。
7月,全球管理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发布《2025全球汽车展望》。
该报告预计,到2030年,目前在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的129个品牌中,只有15个仍将保持财务活力。这些品牌数量仅占当下新能源汽车品牌的11.6%。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新能源市场将经历残酷的洗牌,当前活跃的众多品牌或将黯然退场,最终只有极少数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存活。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中国车企正加速向欧洲等海外市场扩张,到2030年有望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新能源车这张工业牌,经济牌,依然对中国很重要,但是打法和安排,显然是要变了。
说到这个份上,就差不多了,明眼人都知道,下半年,国内新能源车领域,一系列精彩大戏,即将开演。
写在最后:
基于以上的梳理和讨论,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两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第一,这篇文章没有涉及任何国内新能源车品牌,原因很简单,车企们的法务都太厉害了,舆论敏感度太高,以至于出了事故第一时间就要要遮挡车标,为了能有机会让这篇文章顺利发布,那是提都不敢提品牌的。
惹不起,完全惹不起,一个连舆论都不敢放开和面对的行业,对应的产品,是值得警惕的。
第二,绝大多数普通人,肯定是不懂什么技术,参数,还有新能源车的门道的,但是人性和经验,大家一定要贯通起来去理解。
文章最后,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和大家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理解,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首先来说,2025年接下来这段时间,总不能直接劝大家不买车,这不现实,但是选择上,还是值得提醒,有个段子很有智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不知道怎么选,就看看各家发布会的广告怎么说的,致敬谁,对标谁,吊打谁,遥遥领先谁,那么就买谁,大概率不会错。
能被当作靶子的,都是品牌保证。
其次,在投资维度,降低对新能源车板块的预期,提高对这个板块出现波动,甚至是风险的敏感度,很重要。
最后多说一点,大家值得对舆论环境中,关于新能源车的一些风向变化,保持关注和重视的态度。
不是说为了在这个赛道去找什么机会,而是宏观经济维度的转向和变化,在这种举国体制支持的行业上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信号。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关键就在这里了。
考核阶段,不及预期,宠儿变弃儿不是新鲜事,但是新方向,新机会,也在孕育和储能,这才是重点。
新能源车产业之后,中国这个国家,会用举国之力去支持和发展什么新东西呢?
这个答案里面,就藏着未来中国财富的方向和秘密。
以上,就是对国内新能源车在2025年微妙境遇变化,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推荐阅读:
菱智新能源9.98万起实现420km续航,开启创富零门槛时代